- UID
- 1070
- 主题
- 回帖
- 0
- 精华
- 积分
- 1810
- 金币
- 枚
- 草籽
- 颗
- 鲜花
- 朵
- 注册时间
- 2025-1-21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|
夜,正一点一点吞噬白昼
如同我们容忍死亡那样
万物都容忍光芒的背叛
但此刻是黄昏,落日正逐渐塌陷
万物的沉默正盛开巨大的悲悯
黄昏颤栗了一下
我收集的乌有之光跟着碎去
——空空如也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诗人以夜起势,以夜为时间的符号,又以吞噬这样的词汇凸显昼夜的对立,由此奠定整篇诗歌“越界”的基调。
“如同我们容忍死亡那样”,诗人笔锋一转,引入关于生命的哲理。在这里,死亡并非终结,而是另一个终点的客观存在,它被我们容忍,容忍什么?容忍吞噬,容忍接近,容忍黑夜代替白昼,死亡代替生命。
"容忍死亡"与"容忍光芒的背叛"形成映照,背叛与抛弃顺承着死亡带来的消逝感,让人感叹生命的无常和无力,这种无法自我掌控、被动接受,在刚刚勾起读者“救赎”的期望时,却被一句“容忍”捂住嘴巴。万物生与死的寄托,此刻正被光芒背叛,而万物在容忍,也在自我放弃。这种沉重的消极带来无尽的孤独感,失去活力和期待,只剩下对命运的逆来顺受以及麻木。
但,光芒真的可被抱怨吗?诗人点出,黄昏的落日正在塌陷,那个被人期待施展保护、滋养和救赎太阳,正早于万物的消逝而崩塌,无法自保,跟感无力保护万物。
诗人是善良的,在他的笔下,万物的沉默代表着宽容,默默离开光明,慢慢被黑夜侵蚀,与落日一起面对消亡是最大的理解和悲悯。
于是,黄昏颤栗了一下,这里读者才明白,诗人已将自己代入落日,他敏锐的感受并感动于小小的理解,那些沉重的光芒和负累也随之碎去。
毁灭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微妙的呈现,在无力抵挡时,毁灭与存在的界限被暂时消解,破碎不是绝望,是另一种回归,是无力改变时,退回黑暗的自我保护。
而进一步的,诗人引发我们的思考,让我们重新审视光的真义。或许真正的救赎不在于驱逐黑暗,而在于接受与光明和暗影共舞,在消逝中感知永恒,在破碎中重构光明与黑暗的辩证关系。当乌有之光碎去时,或许正是我们重新认识人生本质的时刻,那些在碎片中闪烁的微光,恰是我们存在的最本真的模样。
————、
所以综上,写的好,实在是好 |
评分
-
2
查看全部评分
-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