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主: 艾茉莉

[散文] 孙丽莎:曾经的一位尼泊尔朋友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9-12 20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婴宁 发表于 2025-9-12 12:07
越是小国越是政权不稳定,但苦的都是百姓。刚看了相关的报道,矛盾由来已久,9.4,政令是引子,贫富差距悬 ...

之前虽然老百姓可以用很多社交平台的 app,但实际上也有言论管控,但尼泊尔 gov 管控言论的手段和技术显然不入流。据说也准备从中国引入防火墙。

尼泊尔的宗主国印度,其实对尼泊尔也很不满,只差没有发动战争了,因为领土问题。“毛主义”执政期间,在尼泊尔西端“占领”了好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。这也是中印关系紧张的另一原因。
点评
回复

使用道具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9-12 20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
是那位打乒乓球的吧?
点评
回复

使用道具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9-12 20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箩那耳朵 发表于 2025-9-12 12:56
关于尼泊尔
我也有故事

说说看看?否则我不信,😄
点评
回复

使用道具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9-12 20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燕十三 发表于 2025-9-12 18:55
比方说,孙丽莎一家不穿短衣短裤,即使在盛夏,也是长衣长裤的,

不知气温几度,如果是四五十度还这样穿 ...

这算什么,酷暑下很多穆斯林女性外出还蒙面纱。
燕十三 2025-9-12 20:15
回复
还是习惯使然,习惯久了也就麻木了。
回复

使用道具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9-12 20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燕十三 发表于 2025-9-12 18:51
尼泊尔受印度文化影响很深,连饮食也不例外。除了有限的几种食物例如油炸饼以外,他们将米饭、蔬菜、肉类 ...

如果谁在阿三的房子里做客呆上几个小时,很可能出门后头发里都有一股咖喱味。
印度食物另一“特色”就是可能很脏,这是全世界公认的。
点评
回复

使用道具

发表于 2025-9-12 20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艾茉莉 发表于 2025-9-12 20:18
如果谁在阿三的房子里做客呆上几个小时,很可能出门后头发里都有一股咖喱味。
印度食物另一“特色”就是 ...

到底是不是很脏不大清楚,因为没吃过,不过我喜欢看他们做饭的动作,轻捷、丝滑、行云流水。
艾茉莉 2025-9-13 02:29
回复
印度境内很多食品非常脏。
回复

使用道具

发表于 2025-9-12 21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艾茉莉 发表于 2025-9-12 11:23
大约两个月前的一个周末,我从商店购物回来,那时大约是黄昏,西沉的夕阳发出刺眼的余光,给尘世间忙忙碌碌 ...

尼泊尔长期处在印度的影响之下,尤其在宗教与社会结构上。比如说,它至今仍然保留着婆罗门等传统等级意识,这本身就说明,在他们的社会观念里,血统并不是最关键的,真正起决定作用的,往往是对某种文化的认同。就好比中国元朝的皇帝忽必烈,从血缘上讲他是成吉思汗后人,那么血统当然也纯正。但是忽必烈和成吉思汗另外几位孙子不同。对于各种建立的邦属国,后人认准了元朝是中国只因为忽必烈承认并推行和热衷中国文化。就是说他对中华文明是精神和价值上的认可,而不是单纯的血统。行文里也了解到部分尼泊尔人愿意走出去接触另一种文明,比如提到的有人远赴英格兰服役,试图在西方的制度和秩序里寻找新的可能。这样的选择,其实折射出一种渴望:他们并不满足于固守在本土的文化圈层里,而是希望借助外来的文明来提升自身,甚至改变命运。这既是对文明的向往,也是对自我突破的一种尝试。
艾茉莉 2025-9-13 02:30
回复
非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,元朝属于蒙古,不属于汉文明
歪戴帽子 2025-9-13 10:51
回复
蒙古帝国在漫长征服过程中,“元”可以看作是蒙古帝国一部分。曾几何时我也支持你这种观点。但元皇帝在行政与文化上对中原有高度认同。
中后期更是中原融合蒙古更多一点。所以属性是蒙是汉,我觉得具有双重性。
回复

使用道具

发表于 2025-9-12 21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艾茉莉 发表于 2025-9-12 11:45
刚才查了查尼泊尔,发现以前的大党 Constitution Party (宪法党?)基本上销声匿迹,近 20 年来基本上是 G ...

尼泊尔首脑前不久还应邀参加了93阅兵,虽然“地位”不及普廷和三胖那样显赫,但也是走红地毯的待遇,风头也很盛。参加阅兵后回尼泊尔,随后就宣布封禁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,例如 YouTube, Instgram,X-平台(前推特),WhatsApp, 微信 等等大约 20 来个。这个封禁激起了尼泊尔人的愤怒,随后的故事估计有些同学知道了,大约几十条生命在和警察叔叔的对抗中身亡,但尼泊尔人却最终将不得民心的官家老爷们赶下了台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这一段让我想起当年的高棉红柬政权。怎么说呢,对别人的经济、科技,甚至政治成果去借鉴,本来无可厚非。世界这么大,能从他人的经验里汲取一些东西,可以少走不少弯路。但问题在于,借鉴不是完全模仿,更不是毫无底线的照抄,红柬的悲剧,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:他们最高领导者想要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,却在狂热和盲信中,把国家推入了深渊。但看着行文里尼泊尔人的表现,又比当年的柬埔寨要幸运一些。几十条生命在和警察叔叔的对抗中身亡,未必立刻带来真正的自由,却足以成为防止重蹈覆辙的一丝光亮。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艾茉莉 2025-9-12 21:45
回复
红色高棉应该是禁忌话题,我就不掺和了
回复

使用道具

发表于 2025-9-12 21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歪戴帽子 于 2025-9-12 21:42 编辑

孙丽莎,这名字似乎中国元素代入感比印度要强。
我一开始以为行文作者是孙丽莎,以孙丽莎的口吻怀念另外一位尼泊尔女性朋友。
艾茉莉 2025-9-12 21:44
回复
是的,现在还保留着她的联系方式。
她和她丈夫现在经营着两家 pizza 店。
大儿子沙古不知(忘记了)具体干什么,反正他母亲挺自豪的。
艾茉莉 2025-9-13 02:33
回复
标题有点让人误会,如果将冒号改成逗号就好不少。
孙丽莎是文中的“主人公”,这是我很早以前码的,那时我在UPenn 念书
歪戴帽子 2025-9-13 10:52
回复
没事,反正我看懂了,呵呵
回复

使用道具

发表于 2025-9-12 22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茉莉现在没有在国内哈。。。
艾茉莉 2025-9-13 02:31
回复
没有,在外漂流
回复

使用道具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中文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千山论坛 ( 冀ICP备2024055714号 )

GMT+8, 2025-9-14 17:33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